新闻资讯

首页 > 新闻资讯

所属分类:【面粉机动态】发布时间:2025-01-13 13:26:40作者:ob哈希浏览量:13 次

  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8月,江苏省委宣讲团成员,徐工集团、徐工机械党委书记、董事长杨东升在徐工面向企业干部职员宣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杨东升表示,企业上下要切实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以发展新质生产力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在建设制造强国、科技强国、质量强国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继续走在前、做示范,勇挑大梁,多作贡献。

  高水平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鲜明主题,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徐工机械作为行业内领先的全系列工程装备解决方案服务提供商,着力打造具有行业特征、徐工特色的新质生产力,加速向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世界一流企业迈进。2024年上半年,公司产品中汽车起重机、随车起重机、压路机等16类主机产量位居国内行业第一。

  徐工机械在加快打造特色新质生产力方面,究竟进行了哪些卓有成效的探索创新,其取得的宝贵经验对别的企业有着怎样的有益借鉴?

  正确认识新质生产力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前提。党的二十大报告说明,一定要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在激烈的国际市场之间的竞争中,进一步依靠科学技术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尤其是在工程机械的人工智能领域,要先一手、快一步、高一招,以智能制造为代表发展先进制造,领跑行业未来新型工业化之路。”徐工机械在公司2023年度报告里这样写道。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道路,矢志追求卓越的科学技术创新成果,始终是徐工机械打造特色新质生产力的根基。

  健全体制机制,保障技术创新。徐工机械构建了“1+6+N”的技术创新体系,在完成主要产业研究院定位调整的同时,形成了上下穿透、横向协同的创新机制,并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国际化”为目标,推动科技创新;围绕组织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等,实施包括研发管理制度、技术创新项目管理办法在内的独具徐工特色的多项制度;成立徐工技术委员会,负责决策、资源保障和对外合作等技术创新工作;高效推进科研项目、持续优化科研项目管理,引入项目注册制和分类分级管理,月度进行项目关键节点预警和过程质量检查,强化节点管控。

  同时,徐工机械还加强产业联合攻关,通过设立专业领导协同挂帅,促进研发与产业的协同作战。在工程化交付方面,徐工机械明确了产品和零部件研发等项目和结果的规范,推动从技术交付向工程化交付的转变。此外,徐工机械积极参与行业技术交流,充分发挥产学研资源优势,与高校、研究机构等多方展开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形成跨领域的产学研用联合体,这一合作模式助力公司多项技术达到行业领先水平。2023年,徐工机械与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实验室揭牌。

  聚焦前沿技术,规划研究方向。作为国际化企业,徐工机械积极构建全球协同研发新格局:聚焦海外研发中心建设,快速推进当地化产品能力中心的建设,深化工程机械当地化标准、合规准入和适应性验证改进;聚焦前沿技术领域,系统规划6大研究分院的突破方向,例如杭州研究院攻关数字智能液电系统及零部件研发,上海研究院定位氢能技术开发和应用,西南研究院以川藏线等国家重大工程为牵引,重点开展极端施工环境产品需求分析和技术研究。同时,徐工机械敢于投资研发,为关键技术研发提供基础保障。2023年,徐工机械研发投入达50.38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5.43%(超过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有研发人员6795人、占员工人数的24.2%。公司秉承“工程科技引领,装备美好未来”的使命愿景,领先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逐渐成为徐工机械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截至2024年上半年,徐工机械建有省级以上研发平台39个,包括高端工程机械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CNAS”认可的工程机械整机及其零部件检测中心、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等。公司累计拥有有效授权专利11778件,累计制订并发布的国际标准5项、国家及行业标准286项,近年来承担国家级及省级科技项目100余项,并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5项。

  近年来,徐工机械通过自主创新研制了包括全球最大吨位的全地面起重机、“全球第一高”登高平台消防车、全球首台最大双臂并联组合和固定配重超大型塔式起重机、全球最大吨位的纯电动装载机等在内的一系列全球领先水平的重大装备,持续引领中国高端制造。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依靠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技术的不断发展,设备互联互通、无人化产品和智能制造等为工程机械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一些企业加速推进无人化、数字化、智能化产品研发,通过智能化和数字化变革促进生产效率提升、生产成本降低和运营模式转变。徐工机械董事长杨东升在公司2023年ESG报告中指出,公司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持续加大投入,聚力高端突破,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发展。

  在利用智能化和数字化推动生产效率提升、运营模式变革等方面,徐工机械投入的力度很大。2023年,徐工机械全面启动“智改数转网联”的董事长“一号工程”,推动提质增效和运营模式变革。这是一场管理革命:锚定打造世界一流现代化企业,围绕“六经六纬”的蓝图规划推进流程重塑、管理变革、平台赋能;开展全球协同研发数字化平台升级工作,建立公司统一的工艺数字化平台;启动公司统一的大数据中台建设工作,通过打造全球数字化人力资源、全球金融司库体系、全球财务共享中心、全球采购中心等能力建设,构建基于数据穿透的全球化运营管控体系。

  2023年,徐工机械获国家级“数字领航”企业,国务院国资委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企业以及工信部新一代信息技术典型产品、应用和服务案例等荣誉,1座工厂入选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3个项目入选工信部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名单,拥有行业“唯二”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四级企业。由徐工机械旗下子公司江苏徐工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打造的汉云工业互联网平台更是连续5年入选国家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榜单,并跃升至第二位。

  在聚力高端突破方面,徐工机械也取得了显著成效。高端产品是徐工机械结构性调整的主攻方向,是摆脱传统“铺摊子”“数台量”“低价内卷”老路,塑造差异化竞争力,顺应技术迭代更快、跨领域融合更深等新特点,为工程建设领域增加高科技供给的路径选择。

  2024年上半年,徐工机械的高端产品乘势而上,收入同比增长超过10%,占总收入的比重在32%以上,同比增长4个百分点。同时,产品的结构性调整也取得了显著效果:一是新能源产品进入增长快车道,收入同比增长26.76%,新能源装载机收入同比增长近2倍,占总收入的23.3%,行业销量稳居第一;二是“三高一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可靠性、大吨位)和专精特新产品迸发新活力,百吨级及以上全地面起重机销售收入同比增长近30%,面向欧美澳高端市场的挖机产品收入占比较去年全年提升6个百分点。同时,打破世界纪录的轮式起重机、全球首台矿用混动挖掘机、全国首台电动双轮铣槽机等产品也相继推出。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徐工机械积极响应国家“双碳”目标,将“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融入企业发展战略和生产管理中,引领公司持续优化资源能源管理和“三废”治理水平,推动产业链绿色低碳转型升级,进而构筑企业绿色竞争优势,为实现高质量发展赋能。

  工程机械行业加速新、旧产品更新换代步伐,逐步淘汰高能耗低效率的设备,并大力发展纯电动和混合动力等多种新能源产品,这是行业发展的趋势之一。徐工机械系统规划新能源电动、混动、氢能等新能源低碳技术路线,着力解决新能源系统集成构架技术、智能电控系统技术等行业技术难题,率先在行业内推出无人化、电动化工程机械和新能源重卡产品,大力发展成套化新能源产品和氢燃料电池系统,不断提高绿色产品市场份额。2023年,公司新能源产品收入同比增长108.9%。

  在践行绿色生产方面,徐工机械格外的重视规范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环境保护,积极创建环境友好型企业,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截至2023年年末,徐工机械下属4家子企业获国家认证绿色工厂,8家子公司获得省级认证绿色工厂。

  在环境保护方面,徐工机械制定了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制度,成立环境保护委员会和办公室,持续强化节能降耗、碳排放量等关键环境指标监控;主动签署HSE责任状,设立年度环境保护目标指标。此外,公司还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日常办公和运营环节,制定内部绿色办公行动方案,着力打造绿色工作环境,共建低碳生活。2022年,徐工机械入选“中国工业碳达峰‘领跑者’企业”。2023年,公司在环境保护领域投入资金达1.1亿元。

  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资源,创新驱动本质是人才驱动。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在这方面,徐工机械持续发力,激发人才活力。

  远见卓识且经验丰富的管理团队是徐工机械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徐工机械管理层拥有丰富的行业管理经验,对行业发展具有深刻的认识和前瞻性思考。历经多轮行业周期的起伏,公司管理层以“洞察发展规律的思辨精神、敢于刀刃向内的革命精神、识变应变求变的创新精神、聚力攻坚克难的登顶精神”,形成卓越的洞察力和强大的信念力,坚守、改革、创新,不断加深对中国和全球工程机械市场及客户需求的深刻理解。同时,公司管理层在行业低谷期保持坚如磐石的战略定力,形成了抗周期低谷、抢复苏机遇的洞见力和执行力。

  在人才储备上,徐工机械以培养一流人才队伍为目标,紧扣“国际化”和“技术创新”两大战略重点,探索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健全任职资格管理,“分层分类分级”持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推动人才培养工作更聚焦公司战略、更融入业务发展。

  在人才激励上,作为充分竞争行业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徐工机械实施充分市场化的薪酬激励和绩效管理机制,员工薪酬水平主要依据绩效表现、价值贡献、公司业绩及外部薪酬水平等因素确定,整体薪酬处于行业中上水平。围绕战略目标和发展要求,徐工机械持续优化激励机制,深化推进三项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激励约束长效机制,科学开展员工绩效评价,对绩效优异、价值贡献度高、能够支撑公司“智改数转网联”变革转型的关键核心人才给予优厚的薪酬待遇,并持续加大激励力度,通过具有竞争力的薪酬激励机制集才汇智、凝心聚力、激发活力,着力打造骨干员工与企业命运共同体。2023年,徐工机械开展覆盖约2000人的股权激励计划,被激励对象共持股1.18亿股。

  此外,徐工机械还关注员工实现人生价值的需求,通过表彰先进集体、劳动模范、先进个人等活动,提升员工的职业荣誉感和人生获得感。2017年至今,徐工机械向工作满10年至40年的职工,分别颁发一星至五星年功纪念章共1.98万枚,有效激发了职工的自豪感、归属感。

  2023年,中国境内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增长0.86%,净利润下降1.56%,超过20%的上市公司出现亏损。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和更加严峻的行业形势,徐工机械高水平发展成效显著、引人注目。2023年,徐工机械实现营业收入928.48亿元、同比微降1.03%,实现净利润53.26亿元、同比增长23.51%,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35.71亿元、同比增长125.59%,主要经营指标继续领跑行业。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净利润53.09亿元。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大趋势、大机遇,也是大考验。在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基础上勇挑大梁、敢作善为,坚持结果导向、创新驱动,着力打造具有行业特征、企业自身特色的新质生产力,是徐工机械对高水平发展这一新时题最强有力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