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首页 > 新闻资讯

1986年在北京接见荣氏家族:你们就像杨家将是有功的

所属分类:【面粉机动态】发布时间:2025-01-09 14:30:18作者:ob哈希浏览量:13 次

  荣氏家族这一次回归意义非凡,不仅是他们个人的团聚,同时,也是向海外侨胞释放了一个友好的信号。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关键时期,荣氏家族的支持正是祖国迫切地需要的。

  这是一个关于大家族创业的兴衰史,荣氏家族在历史上也曾出过王侯将相,但是,到了荣熙泰这一代,家道已经中落。

  加上那是清朝末期,各地民不聊生,想要讨一口饭吃很困难。于是,荣熙泰只好年纪轻轻就跑到铁匠铺当学徒,尝尽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

  后来,靠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儿,他读了些书,总算在衙门里谋了一个师爷的差事 这才勉勉强强养活了一家人。

  此时,他们的家境依然贫寒,但是,荣熙泰是一个不服输的人,他在贫困的环境中拼命寻找着机会。

  几年之后,在朋友的介绍之下,他当上了厘金行的总办,他出色的商业能力很快就让同行为之震惊。

  荣熙泰的大儿子荣宗敬与父亲一样,13岁就去当了学徒。虽然吃了不少苦,可是,社会这个大学堂也磨练了他,开拓了他的眼界。

  而荣德生的路子和哥哥不同,荣熙泰认为,荣德生相对于哥哥更沉稳聪明一些。所以,他把孩子送进了学堂,希望他将来可成为一个读书人。

  但荣德生对于父亲所说的读书、考状元毫无兴趣,相反,他喜欢和哥哥一起做生意。

  在15岁那年,荣德生终于违背了父亲的意志,他乘船来到上海,投奔了自己的兄长。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虽然荣德生的读书之路是中断了。不过,彼时的上海滩,遍地都是机会,荣宗敬和荣德生即将成为乱世之中弄潮儿。

  而此时,作为父亲的荣熙泰,也决定支持两个孩子的行动。他拿出了自己十几年来的积蓄,让两个儿子去投资,钱庄很快便进入了运营,生意非常红火。

  战争引发了动乱,他们的生意也不好做,于是,荣宗敬和荣德生只能让钱庄暂时关门。

  而就在这期间,荣熙泰又身患重病,最终不治而亡,临走之前,他给两个儿子留下一句遗言:“固守稳健、谨慎行事、决不投机。”

  这句话是荣熙泰在生意场上摸爬滚打半辈子,总结出最宝贵的经验教训,两个儿子把父亲的话记在了心里,安葬了父亲之后,他们又投身到了更大的生意场之中。

  1899年,荣德生来到了广东厘金局担任总账,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他接触到了很多外国的贸易往来。

  他惊讶地发现,由于之前的种种不平等条约,所以外国销售到中国的东西,根本不需要收取关税。外国人在这里赚得盆满钵满,而吃亏的当然是中国。

  这个发现让荣德生感到触目惊心,一船货物看起来也许没什么,但久而久之,财政窟窿会慢慢的大。外国人无异于一群趴在中国身上的吸血虫,他们迟早会把中国的利益榨干净。

  思来想去,荣德生明白了,想要改变这个情况,唯一的办法是发展中国自己的实业,中国有了自己完整的工业流水线,就不需要再依赖外国的货物进口了。

  而在诸多的外国货物之中,荣德生又发现,进口最多的是外国的面粉,毕竟民以食为天,家家户户不能离开面粉。

  但是中国生产面粉的厂家却少的可怜,以天津为例,这样一座大城市,中国的面粉厂竟然只有四家,而且规模远远不及外国企业。

  在外国人抱团竞争的局面之下,中国的企业是很难生存的,绝大多数都会落得倒闭的结局。

  外国资本很有目的的对中国公司进行挤压,为的就是彻底掌控中国的市场。当一个国家连最基本的生存物资都需要进口,那还有什么希望可言呢?

  不过,绝境和机会往往是并存的,正是因为中国本土的面粉厂很少,所以,如果有人能够在这样一个时间段及时的进入市场,开办一家自己的面粉厂,也许会一战成名。

  兄弟两个人决定冒险赌一把。他们拿出了全部的积蓄,在无锡投资建厂,这家叫做保兴的面粉厂在1902年正式完工,投入生产,这也是中国第二家民办企业。

  最初,他们的面粉厂能够说是穷困潦倒,因为他们只有四台法国进口的石磨,与外国资本根本没办法比。

  首先,民众愿意支持本土企业;其次,荣氏兄弟做生意讲究口碑,产品质量遥遥领先。

  就这样,荣氏面粉厂的营业规模很快就接连扩大。八年间,他们的面粉厂从1家增长到14家,而且他们生产的面粉,其销售量几乎占到了全国总量的30%。

  在那个列强入侵,把控市场的年代,他们能达到这样惊人的成就,生意头脑实在令人佩服。

  面粉厂有收入也有支出,在诸多的支出之中,最大的一笔竟然是交付给纱厂的。因为,既然要制作面粉,就免不了要购买面粉袋子,这些面粉袋子是很多纱厂的主要产品。

  要知道,在当时的中国市场上,棉纱几乎慢慢的变成了了比面粉更重要的物资,几乎每个城市都有大规模的棉纱纺织厂。

  就这样,荣氏兄弟开辟了另一个重要的产业,他们庞大的生意规模,让他们获得了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的美誉。

  在抗战期间,荣氏兄弟工厂的生产数量节节飙升,不止供给普通民众,也供给前线。

  1937年末,他们在全国各地的几大纺织厂和面粉厂,都遭到了日军的劫掠与破坏,这动摇了他们的根基。

  连年战乱导致生意非常难做,许多工厂都不得不暂时关停,这也让荣氏兄弟的生意,进入了一个漫长的低潮期。

  这一年,情况更糟糕了。因为在此前进行了币制改革,结果引发了市场动荡,通货膨胀,做生意变得愈发艰难。许多收到手里的钞票,都在经济政策下变成了一堆废纸。

  一部分后辈想要出国,因为他们了解战败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他们担心自己的资产遭到清算。同时,他们也想要跟荣德生这个长辈分一分财产,免得自己将来什么都捞不到。

  他拒绝到海外去,而是坚持留在大陆,他说:“生平未尝为非作恶,焉用逃往国外?”

  身正不怕影子斜。荣德生并非那作恶多端,欺凌百姓的资本家,自然也不畏惧我党。

  我党也很看重这位爱国商人,所以,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荣德生便当选为政协委员。

  但可惜的是,荣德生也已经年迈,而且多年来,他为了家族企业心力交瘁,如今已经撑不住了。建国没多久,荣德生也病重,1952年,荣德生在北京病逝。

  不过,关于荣氏家族的故事还远没结束。因为,另外一个同样具有超强能力的继任者出现了,这个人就是荣德生的儿子,荣毅仁。

  从1937年大学毕业之后,荣毅仁就一直跟在父亲荣德生的身边,学习做生意。

  他继承了父亲做生意的天赋,甚至有时候表现的比父亲更为老练,这让荣德生放心的把家中的产业交给儿子打理。

  解放战争之后,荣毅仁和父亲一起留在了大陆,不过,在解放之后,荣氏家族面临着很多经营方面的问题。

  多年来,由于战争的影响,荣氏家族名下的很多企业已经是奄奄一息,虽然如今迎来了和平,可是这救不了企业的命。

  这个时候,是新中国政府伸出的援手,国家给荣氏家族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帮企业起死回生,这让荣德生父子俩感激不已。

  荣德生去世之后,荣毅仁正式成为了荣氏家族的掌门人。从第一天上任开始,荣毅仁就在计划一件事情,那就是配合马上就要来临的公私合营。

  很多人简单粗暴的认为要消灭资本,也有一部分人担忧,当资本消失之后,市场由于靠什么生存?

  而公私合营,便是国家想出来的一个好办法。由国家代为管理这一些企业,同时也保留经营者的管理权,双方配合,共同把生意做大做强,也让这些资本真正的造福于人民和国家。

  荣毅仁对这个计划,表达了强烈的支持。伯父、父亲还有祖祖辈辈的教导,都留在他的心中,他知道,只有国家的利益得到保障,千千万万人民的利益才能得到保障。

  尤其是经过了国民政府腐朽黑暗的统治,荣毅仁也盼望着市场经济,能够尽快的回到正轨。

  就这样,1954年,荣毅仁作为具有影响力的商人,带头配合国家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让荣氏家族的诸多企业,都成为了公私合营的企业。

  他这一站出来,当然是雪中送炭,很多企业看到荣氏家族都敢于这么做,于是纷纷响应,国家的政策顺利的得到推行。

  这也正是邓公称赞荣氏家族的功劳,堪比杨家将的原因。虽然他们没在战场上杀敌立功,可是在建国初期,他们所做的一系列行动,都是在为国家保驾护航。

  而荣氏家族的贡献还不止于此,进入到改革开放时期之后,荣氏家族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邓公曾经专门和荣毅仁谈过,关于外资和外汇的问题,荣毅仁说了一番肺腑之言:

  “现在外汇很有限,引进外资要很快生效,目的性要明确,要功利性大些,生产的产品要能换取外汇,出口创汇。只要生产提高了,就不怕没有偿还能力。现在要搞好生产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工资问题,我们过去办厂,每年要增加一次工资。另一个是管理问题,没有民主就没有主人翁感,就不动脑筋;机构多头,画圈的人多了,办事效率就低,生产就不会搞好。”

  对于荣毅仁提出的意见,邓公非常支持,后来更是把许多重大的任务交给了荣毅仁。

  “荣毅仁同志,对你主持的工作,要规定一条:给你的任务,你认为合理的就接受,不合理的就拒绝,由你全权负责处理,处理错了也不怪你。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从商业角度来考虑签订合同,有利润、能创汇的就签,否则就不签,应该排除行政干扰。所谓全权负责,包括用人权。只要能把社会主义事业搞好,就别犹豫。”

  这又是一个改变历史的计划,如今的中国,拥有如此良好的投资环境,与荣毅仁当年的努力也是分不开的。

  正因为他巨大的贡献,所以,1993年,在解除了原公司的职务之后,荣毅仁又当选了我国的副主席。

  回望荣氏家族的历史,两代人在不同的时代,都一直在为国家作出贡献,他们是一群真正有良知的商人。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